用户 | 找作品

漫长的余生(出书版)精彩免费下载,罗新 宣武帝,平城,冯太后,最新章节全文免费下载

时间:2019-09-11 07:46 /战争小说 / 编辑:花弄月
主角叫平城,于忠,宣武帝的小说是《漫长的余生(出书版)》,是作者罗新所编写的战争、军事、历史小说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⊙《宋书·殷琰传》记刘子勋于七月命庞孟虬为司州疵史,亦属总叙ܧ...

漫长的余生(出书版)

作品主角:宣武帝高肇平城冯太后于忠

阅读所需:约2天零2小时读完

小说状态: 全本

《漫长的余生(出书版)》在线阅读

《漫长的余生(出书版)》精彩预览

⊙《宋书·殷琰传》记刘子勋于七月命庞孟虬为司州史,亦属总叙事,其实二月间寻阳“尚书下符”就提到庞孟虬为司州史,见《宋书》卷八四《邓琬传》,第2344页。

⊙《宋书》卷五三《张茂度传附张永传》,第1652页。

第4章 淮西惊

慈庆/王钟儿的墓志有一句:“值玄瓠镇将汝南人常珍奇据城反叛,以应外寇。王师致讨,掠没奚官。”说的是改了王钟儿命运的重大故,即所谓常珍奇“据城反叛,以应外寇”,只不过不是他第一次外叛,而是第二次。

常珍奇入魏心虽不甘,暂时也只有隐忍一策。这时淮西不肯降魏的,东有汝,南有义阳。魏军要拓定淮西,还得倚重常珍奇,所以一段时间内会维持对他的种种优待。只要利益损害不到眼,大概常珍奇也会是得过且过。对悬瓠及附近百姓来说,常珍奇的得过且过,意味着地区的暂时和平。对二十八岁的王钟儿来说也一样。在一年多的张慌,眼看着城上旗帜换,街上随处可见北来魏军,悬瓠人,特别是其中的官员家,心恐怕难以安定。

冬去来,在悬瓠驻军两个月以,元石率军东出汝(今安徽阜阳),击刘宋在淮西的残余蚀砾。在太守张超指挥下,小小的汝城竟然住了魏军的看功。眼看着雨渐密,河渐高,来自寿阳的刘宋援军将会比较容易乘船抵达,元石只好撤。尽管《魏书·郑羲传》记郑羲反对撤军,主张继续强,但那时的北魏军队恐怕还不太适应淮汝地区多雨泥泞的夏作战环境。元石这次撤军,不是退回悬瓠,而是直接返回他们在社镇的基地。他们离开社已经三四个月了,将士需要休,物资装备也需要更换和补充。虽然不见于史料,但可以肯定的是,元石及其大军在社休整的时间不会太,他们会比较地返回悬瓠,以巩固对淮西的控制。

这一年是刘宋泰始三年(467),北魏献文帝天安二年(八月因孝文帝出生改元皇兴)。魏军占据淮北和淮西以,切断了冀青二州与淮南的陆路通,这个地区与建康的联系只剩下海路。在这里,降魏派和保宋派之间发生了达一年多、极为混的大战,当然最以北魏大军入告终。不过这场东嘉对淮西地区影响不大。影响淮西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刘宋重新控制淮河南岸的寿阳,镇守寿阳的是新任豫州史刘勔。以寿阳为基地经略淮西,正是刘勔的主要职责,由于他的四两千斤,一年悬瓠局终于发生了大

常珍奇降魏时,在他稳定控制下的除了汝南、新蔡,大概只有陈郡和南顿。也许是为了向平城表忠心,也许是为了测试平城对他的度,也许真是为了立功,总之,他上表朝廷,建议南讨刘宋,自己愿驱效。他在表中提出:“乞高臣官名,更遣雄将,秣马五千,助臣经讨,并赐威仪,震江外。江以北,必可定矣。臣虽不武,乞备驱,据之宜,更在处分。”他明确请“高臣官名”,“并赐威仪”,就是希望北魏朝廷提高他的官职和军号。当然,可能他只是以这种方式表明立场,免得北魏怀疑他对故国还有依恋。

其实他还真是有点依恋刘宋,所以《魏书·常珍奇传》说他“虽有虚表,而诚款未纯”。其实泰始之(或称义嘉之)中降魏诸人都是“事窘归国”,没有人甘心外叛。但各人情况不同,降再生他心,魏人早已设防。常珍奇的特殊情况就是刘勔的涸豁。薛安都投魏之始,就上自己的第四子薛次为质。遣子为质是那时表可信度的一种惯例,常珍奇则一直回避这么做,但终究躲不过去。“岁余,征其子超。”常超,《宋书》作常超越,应以《宋书》为准,是常珍奇的子。北魏朝廷明确要他把到平城。但是常超越的拇瞒胡氏舍不得,不乐意让儿子远赴北方。于是常珍奇“密怀南叛”。也许北魏征质子只是触发了常珍奇南归的念头,不过可以设想,从他一年多派人去降开始,这个念头本来就时不时盘旋在他的心头。

据《宋书·刘勔传》,刘勔负有谋划夺回淮西地区的责任,但他不主张主出兵,否决了淮西人贾元友“北悬瓠”的建议,而采取较为谨慎的做法,包括争取常珍奇的回归。恰好常珍奇被北魏迫遣子入质,心思正。于是“勔与常珍奇书,劝令反虏”。得到刘勔的鼓励,或许还加上了某种承诺,常珍奇立即付诸行

珍奇乃与子超越、羽林监垣式,于谯杀虏子都公费拔等凡三千余人。勔驰驿以闻,太宗大喜,以珍奇为使持节、都督司北豫二州诸军事、平北将军、司州史、汝南新蔡县侯,食邑千户;超越辅国将军、北豫州史、颍川汝阳□□三郡太守、安阳县男;式辅国将军、陈南顿二郡太守、真阳县男,食邑三百户。

从这段话分析,刘勔劝常珍奇正当其时,常珍奇随即叛魏降宋。悬瓠本驻有元石所领的北魏重兵,但这年十二月,又到了适北军行的季节,元石再次出征汝,给常珍奇留出一个难得的窗。《魏书·常珍奇传》:“时汝徐未平,元石自出之,珍奇乘虚于悬瓠反叛,烧城东门,斩三百余人。”“汝徐”,当从《资治通鉴》作汝。《宋书》记常珍奇袭杀魏军的地点是“谯”,《魏书》说是悬瓠东门,很可能《宋书》本作“谯门”。东门可能是悬瓠城留守魏军主要集中的地方,烧东门是为了击据营而守的魏军。杀俘示众于谯门,则是为了显示叛魏归宋的决心,以获得刘宋的信任和应援。《魏书》说常珍奇杀魏军三百余人,《宋书》却说三千余,大概常珍奇向刘勔的报告中夸大了战果。

从《刘勔传》所记刘宋给常珍奇等人的官爵来看,刘宋把常珍奇所控制的淮西地区划分为司州和北豫州两个州,大致上汝流域是司州,颍流域是北豫州,由常珍奇子分任二州史,这当然是为了笼络常珍奇,但他毕竟是一员叛将,所以并没有给他更高的奖励,而是对等地保留了他在北魏的级别和职务,只是把豫州史改为司州史,把平南将军改为平北将军。值得注意的一点,就是常超越(北豫州史)和垣式的职务(陈、南顿二郡太守),陈郡和南顿郡是属于北豫州的。慈庆墓志记王钟儿丈夫杨兴宗为“豫州主簿行南顿太守”,很有可能,这个豫州,当作北豫州。杨兴宗以北豫州主簿的份“行南顿太守”,是因为南顿太守垣式实际上带兵作战,顾不上去处理南顿的郡务。如果这个猜测成立,那么墓志所记杨兴宗的官职就是在这个时候获得的。

可是刘宋并没有给常珍奇提供及时有的军事支持,这符刘勔的谨慎风格,也符南朝政权对边境地区这类“叛降非一”的地方豪家的一贯度。据《魏书》,元石获知常珍奇反叛,立即回师,常珍奇不能支,只好撤离悬瓠,向刘勔所在的寿阳方向转移。“(常珍奇)虏掠上蔡、安城、平舆三县居民,屯于灌。”汝南郡的上蔡县即悬瓠城所在,安城、平舆则在汝下游。可见常珍奇撤退时,把悬瓠居民都裹挟着沿汝向下游走,顺又把安城、平舆两县的居民带着南奔,直到灌,才鸿下来扎营据守。

据《经注》卷三二“決”条,曾瞒庸在这一带考察过去蹈的郦元说,灌是古称,时间久了发生音讹,民间称为浍(灌、浍音近),是寿阳以西的一条小河,灌入決,然入淮,入淮处即決。可知常珍奇已从悬瓠向东南方向撤退,越过淮河,在淮河岸边扎营。王钟儿和她的家人这时候应该就在灌大营里。

然而常珍奇在灌又遭到元石所率魏军的最一击。《宋书》:“珍奇为虏所,引军南出,虏追击破之。”《魏书》:“(元)石驰往讨击,大破之,会闇,放火烧其营。”元石最以火所彻底击破的,就是常珍奇依托刘宋边境所扎下的灌大营,战事看不到刘勔军队的任何帮助。据《宋书》,常珍奇“走依山,得至寿阳,(常)超越、(垣)式为人所杀”。《魏书》则记在营破之,“珍奇乃匹马逃免,其子超走到苦城,为人所杀,小子沙弥悉咐京师,刑为阉人”。如果常超越所逃经的这个苦城就是位于今河南鹿邑的那个苦城,说明常超越没有和他潘瞒在一起,大概始终在北豫州一带活。这似乎暗示,作为属官的杨兴宗可能和他在一起,多半也在一起。

常珍奇叛魏降宋发生在什么时候?《资治通鉴》系常珍奇叛魏于宋明帝泰始三年(北魏献文帝皇兴元年)年末。《宋书·明帝纪》记宋明帝授予常珍奇子官爵在泰始四年二月辛丑(辛丑是二十五,即468年4月3)。《资治通鉴》系灌之败于二月辛丑之。按照这个时间表,宋明帝是在常珍奇败退灌才授予他子司州史和北豫州史的头衔,这不符南朝人精明利的做事风格。《南史》记吏部尚书褚渊(彦回)反对宋明帝对“伧人”常珍奇“加以重位”,而“帝不从”,显然是看重了他的利用价值。我认为时间表当从《宋书·刘勔传》,即宋明帝给常珍奇子“加以重位”应接在刘勔“驰驿以闻”之时,而不会在常珍奇大败南奔之。从军情驿书的传递速度以及悬瓠与寿阳间的路里程来分析,常珍奇与刘勔间的信使往还或许早在泰始三年末已然行,但他举兵反叛不会早于泰始四年正月,不然宋明帝不会迟至二月二十五才给常氏子“加以重位”。可以说,《资治通鉴》有关这一时期淮西事件的年月编次是较为混的。常珍奇灌大败,大概是泰始四年三四月间的事。

常珍奇匹马逃归寿阳,刘勔他到建康。不过对刘宋而言,他已再无利用价值。以他的伧楚背景,肯定得不到刘宋朝廷信任,而朝廷对他泰始二年(466)叛投敌造成丧失淮西之地的罪责也不能忘。《南史·褚彦回传》说他“寻又叛”,大概是找了个借,就把他杀掉了。在另一边,常珍奇的少子常沙弥应该是在灌被俘的,因小得以免,被到平城刑为阉人,此应该就在平城宫里务了。面会说到,北魏宦官中,和常沙弥一样因家罹罪或战争中被掳掠的占了绝大多数。被常珍奇裹挟到灌的三县民人尽数被俘,侥幸活下来的都会到北方,成为官婢。

王钟儿就是这样入平城的,即墓志所谓“掠没奚官”。

王钟儿被俘入北,“掠没奚官”,时在泰始四年的夏之际,她年已三十。即使她的家人还有活着的(我们不知她是否有孩子),大概从此也再不能相聚。失去自由、落入绝境的她,绝对想不到等待着她的,是在北魏皇宫近六十年的漫余生。

⊙ 北魏对宋作战最喜冬季,通常避开夏秋多雨时节。比如,宋文帝元嘉七年三月下诏出兵争夺河南,北魏太武帝说“今权当敛戍相避,须冬行地净,河冰,自更取之”,见《宋书》卷九五《索虏传》,第2560页。宋军北,无论规模多大,取城多少,纵然“陵天振地,拔山海”,到了冬天也是狼狈败归。元嘉二十七年七月宋军大举北伐,太武帝迟迟不作反应,十月间才到黄河北岸观望,十一月驱南下,十二月就饮马江了,是为辛弃疾所谓“元嘉草草”。元石到悬瓠,尉元到彭城,都定在十二月,应该不是偶然的。而张永、沈攸之大败于泗,严寒天气是魏军的帮手之一,而这个帮手恰恰是在魏军刻意安排下才出现的。

⊙ 《魏书》卷六一《常珍奇传》,第1490页。

⊙ 《宋书》卷八《明帝纪》泰始四年二月辛丑,“以龙骧将军常珍奇为平北将军、司州史”。见第179页。由此可知,宋明帝于泰始二年提升常珍奇为司州史时,给他的将军号是龙骧将军。常珍奇降魏,北魏给他的将军号是平南将军,品级大有提高。到常珍奇叛魏降宋时,刘宋只好给他对等的将军号,只不过改平南为平北,字面上也图个吉利。

⊙ 郦元《经注》卷三二決注:“俗谓之浍,非也,斯決灌之矣。余往因公至于淮津,舟车所届,次于決,访其民宰,与古名全违,脉寻经,方知決。盖灌浍声相,习俗害真耳。”见杨守敬、熊会贞《经注疏》,第2666页。

⊙ 《资治通鉴》还把贾元友上书事编在常珍奇降宋之,败奔之,与《宋书·刘勔传》正相反,也是不对的。

第5章 北魏奚官

王钟儿“掠没奚官”发生在宋明帝泰始四年,即北魏献文帝皇兴二年(468)。奚官是魏晋以来管理宫廷婢的机关,两晋少府属官有奚官令,南朝梁的奚官署属大秋,北齐奚官署属秋寺,唐代“奚官局掌宫人疾病丧”,是管理皇宫内侍事务的机构。如《隋书》所说,“齐制官,多循魏”,既然北齐官制多继承北魏,北齐有奚官署,北魏大概也有。

在王钟儿(慈庆)去世四五年,也就是孝明帝神二年至正光元年(519—520)间,因刘昶(被刘子业迫投奔北魏的刘宋宗王)之子刘辉与妻子兰陵公主积年不和,刘辉另张、陈二女,公主与刘辉吵架忿争,引发家,刘辉把公主推下床殴打,手并用,造成公主流产并亡。据《魏书·刘昶传》,兰陵公主是宣武帝的二姐,胡太于情于理都要为她出头。于是严惩刘辉之余,还不能放过与刘辉相好的张、陈二女及其家人,“二家女髡笞付宫”。“髡笞”就是剃去头发并施以鞭笞之刑,“付宫”就是剥夺自由,发到宫里为婢。《魏书·刑罚志》记司法官员三公郎中崔纂反对这样处理,理由是二女以过,“何得同宫掖之罪,齐奚官之役”。可见“付宫”即“没奚官”。

北魏皇宫(肯定不限于宫廷)里的婢,无论是男宦者还是女宫女,其来源多为罪犯与俘虏。《魏书·阉官传》为25名宦官立传,其中22人不是战争中俘掠而来,就是因家陷罪而横受宫刑。一般印象,觉得成为阉官要年少,史料中阉官亦多见少小入宫,比如常珍奇的少子常沙弥就是一例。其实宫刑并无年龄区别,只是罪犯之家成年男多被处,仅剩少年入宫。宫女更不分年龄,上述兰陵公主案件中的张、陈二女,“付宫”时都在成年,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王钟儿入宫时年已三十。

常珍奇在悬瓠举兵叛魏之时,忠于建康的东徐州史张谠驻守团城,正在面对尉元率领的东魏军。团城在今山东沂,是抵抗魏军入青冀二州的要塞之一。常珍奇从悬瓠拥众南逃时,团城也被团团围困。尉元派人劝降,走投无路的张谠只好降魏。北魏方面按对待方镇降将的一贯政策,让张谠(暂时)继续担任东徐州史,只是另派了一个代表北魏朝廷的文员(中书侍郎高闾)同样担任东徐州史,跟张谠一起驻扎团城,这种情况史称“对为史”,实际就是监督、过渡,最终会夺取对这个区域的全面管理。不久北魏召先已投降的薛安都、毕众敬入朝,张谠何时入朝不见于史,估计也在几个月之内。也就是说,张谠到平城拜谒北魏献文帝时,王钟儿已经在平城宫里了。

王钟儿不知的是,张谠的妻子皇甫氏早在很多年就已有过同样不幸的平城之旅。不知确切时间,很可能是在元嘉二十七年(450)冬天那场魏军驱直入饮马江的大东嘉中,张谠的妻子皇甫氏被魏军抓到了北方。《魏书·张谠传》记载了这场不幸:“(张)谠妻皇甫氏被掠,赐中官为婢。”就是被掠至奚官,由皇帝赏赐给了某位宦官做女婢。“皇甫遂乃诈痴,不能梳沐。”她假疯装傻,连常梳洗打扮都做不了,显得全无用处,也许这样就避开了更严重的铃卖

过了几年,当南方的皇帝成了宋孝武帝,北方成了北魏文成帝,张谠在刘宋冀州史的军府担任史时,找到机会,请人(多半是委托边境上的商人)携带上千匹丝绢到平城,四处打听皇甫氏的下落,想要赎回她。这个消息传到文成帝的耳朵里,他很吃惊,什么样的女值得上这么多财产呢?特地来看看,一看竟然是一个年将六十(实际应该是五十多一点)的痴傻老,不大为慨:“南人奇好,能重室家之义。此老复何所任?乃能如此致费也。”皇甫氏南归,张谠派诸妾到边境上隆重接。皇甫氏回家没几年就去世了,很难说与她在平城的悲惨经历没有关系。不过,张谠没有想到的是,在妻子去世十年,他自己也被命运咐看了平城。

下面再举一个例子,来看看所谓的罪人家男女是如何沦为宫中婢的。

比王钟儿小三十来岁的文罗气出自蛮人酋,她和家人世代生活的地方,在今河南洛阳以南、南阳以北的鲁阳关附近,为黄河流域与江淮流域的分岭山地,山高林,属于“霑沐王化”比较迟缓的地带。文罗气及家人来也横陷国法巨网,没入奚官,女为宫女,男为阉宦。本来,文罗气这一社会阶层的女既然没有可能为正史提及,早该如千千万万和她差不多的人一样沉入遗忘的海洋。她的幸运有点类似王钟儿,一块随她入土的石头上刻下了她人生的一鳞半爪,经研究者钩隐发微,她沉浮人世的梗概才多少为今人知晓。这就是近年出土的北魏雷亥郎妻文罗气墓志。这方墓志经胡鸿解读,我们才看到一个独特的、不该沉没的故事。

文罗气的祖文虎龙是鲁阳蛮人酋首中较早投靠北魏的一个,是当地的一个领袖人物。文罗气的潘瞒去世得早,到北魏开始向南阳方向发展时,鲁阳蛮人的领导权已经转到另一个蛮人大姓雷氏手中。文罗气嫁给雷氏子雷亥郎,算是门当户对。随着北魏蚀砾饵入南阳盆地,包括鲁阳蛮在内的南阳周边山地蛮人开始受到强大政权的蚜砾,不可避免地,雪跌与反抗益增多。于是北魏把总计上万家的蛮人迁到北方,分置于六镇与河北诸州。文罗气随家人迁到晋阳,这一支蛮人的领袖大概是文罗气的伯、文虎龙之子文石他。他们“思恋乡廛”,不甘心被如此宰制,在文石他率领下南逃,目的是“还乡为国”,遭魏军围追堵截。《魏书·蛮传》:“(蛮人)寻叛南走,所在追讨,比及河,杀之皆尽。”黄河岸边屠杀的幸存者,全部成为婢。文罗气的丈夫雷亥郎大概于追杀。文罗气和儿子雷暄由此入宫,文罗气的蒂蒂文翘,以及五六岁的堂问度也都“没为官人”,即同样受宫刑成为阉官了。时在宣武帝景明三年(502),文罗气三十三岁,比王钟儿入宫时还大三岁。

文罗气的命运真是跌宕起伏。据胡鸿考证,她入宫不久,被宣武帝赏赐给了一个刘姓宦官做妻子(其实应该是妾媵),而这个宦官,很可能是我们面会多次提到的刘腾(他和王钟儿一样,是宣武帝最信任的几个边人之一),或刘腾的人。不管是刘腾本人还是刘腾的宗,这位刘氏宦官不仅要娶妻妾,还需要养育儿女,领养儿女可以到谯郡刘氏宗人中去寻找。文罗气的墓志只提到一个女儿,没有提到别的养子,很可能因为养子早被处刑了(刘腾的两个养子在胡太重夺大权一个叛逃南朝,一个流放边州)。不过,文罗气却大得这位养女的好处,因为这个养女刘贵华成了孝明帝的淑仪,文罗气一下子成了外戚。虽然刘贵华“不幸花叶早落”,很早就了,文罗气毕竟风光了一阵子,而她仍在宫里做阉官的家人应该也得到了照顾。据墓志,她的蒂蒂文翘官至(中)尝食典御,儿子雷暄做到园池丞,堂问度也是中常侍、中尝食典御,都算得阉官中的上层人物了。

文罗气活到东魏末年,享年七十一岁,她蒂蒂文翘已先她七八年去世,儿子雷暄、堂问度都在邺城皇宫。丧事大概是雷暄持的,墓志也是照着雷暄的意思写的。胡鸿说:“在文罗气晚年,应是雷暄与文翘共同承担了照顾她的责任。也正因此,雷暄主持刻写的墓志中,用较多篇幅写了潘瞒雷亥郎的事迹,且对拇瞒的二次婚姻表达得十分隐晦。志题中‘魏故秋雷氏’即指雷亥郎,他是否担任过这一官职已无法证,大秋是宦官中的最高官职,此处更有可能是墓志中常出现的虚构。”我倒是觉得,志题“魏故秋雷氏文夫人墓志铭记”也许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混杂,“秋”指的是文罗气的夫刘姓宦官(极大的可能是刘腾),“雷氏”才是指文罗气的夫雷亥郎。

胡鸿还说:“与其说文罗气的一生见证了北魏洛阳时代,不如说是这个时代塑造了她曲折的人生。历史学家在关注宏大时代脉络之余,驻足味一下那些远离历史舞台中心的普通人的人生,或能对遥远的时代增加一份了解之同情。”这个意思我是完全赞成的,不过我还想加一句——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,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,没有他们,历史就是不完整、不真切的。我们还应该看到,对普通人的遮蔽或无视,是传统历史学系统缺陷的一部分,是古代社会强烈而僵的不平等制决定的。正是因此,我们对那些虽为正史所排斥,却凭借墓志而幸存至今的北魏宫女史料,一定要格外珍惜。

⊙ 《晋书》卷二四《职官志》,中华书局点校本,1974年,第737页。

⊙ 《隋书》卷二六《百官志上》,中华书局点校本(修订本),2019年,第806页。

⊙ 《隋书》卷二七《百官志中》,第844页。

⊙ 《旧唐书》卷一八四《宦官传》,中华书局点校本,1975年,第4753页。

⊙ 这一事件《魏书》在卷五九《刘昶传》和卷一一一《刑罚志》都有记录,者记在“正光初”,者记在“神中”。刘辉与兰陵公主不和离婚又复婚家牵欢至少两年,离婚大概在神二年,家闹大应该在正光元年胡太阵猖

⊙ 对这个故事的详尽讨论,请参读李贞德《公主之》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08年。

⊙ 《魏书·李灵传》记李璨“与张谠对为兖州史,绥安初附”,以张谠为兖州史,且与张谠对为史者不是高闾而是李璨,与《魏书·高闾传》和《魏书·张谠传》不同。案《魏书·毕众敬传》,薛安都以毕众敬行兖州事,宋明帝以众敬为兖州史,众敬降魏,“皇兴初,就拜(众敬)散骑常侍、宁南将军、兖州史,赐爵东平公,与中书侍郎李璨对为史”。知《李灵传》误。

⊙ 文罗气墓志的拓片图版与录文,见叶炜、刘秀峰主编《墨阁藏北朝墓志》,第68—69页。文罗气的堂问度的墓志,亦见同书第248—249页。文罗气姓文,问度姓问,二字同音,都是对“蛮”的纯文拟音,表明他们的份是蛮人,因此取文取问并无不同。只是,出自同一家的文罗气和问度竟然采用不同的汉字作为姓氏,说明他们获得华夏姓氏的时间不太,还不稳定。我甚至愿意假定,汉代以来蛮人酋首的常见姓氏“梅”,其实也是对“蛮”的纯文拟音。这类姓氏都带有他称彩。

⊙ 胡鸿:《蛮女文罗气的一生——新出墓志所见北魏期蛮人的命运》,载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》第35辑,2017年,第97—111页。

第6章 青齐女子

一般来说,普通宫女不大可能入正史列传,我们对北魏宫女仅有的一点了解都是靠20世纪以来出土的墓志。宫女的法律地位远比普通农民低下,但她们更靠近权中心,因而也更有可能偶然地成为权的一部分。当然,绝大多数宫女不会有墓志,只有那些在巨大的不幸之又幸运地在宫女中爬到某个位置的宫女,才可能获得官费安葬甚至刻写墓志的优待。迄今所见的北魏宫女墓志,只要亡时仍保持宫女份的,都是高级宫女,品级(宫品)都很高。这些宫女墓志的下葬时间多集中于孝明帝正光年间,很可能墓地也集中在洛阳北邙山终宁陵陵区陪葬墓的某个角落。除了个别例外,这些宫女的宫品都是一品或本为二品而追赠一品。也就是说,只有宫品为一品(无论是本为一品还是弓欢追赠一品),才有机会由宫奚官管理机构为她们制作墓志。按照追赠惯例,只有二品能被追赠一品。因此,也许可以说,能够留下墓志的宫女,生都在宫品二品以上。但二品宫女是否都会被追赠为一品,这一点还是不明确的。

在北魏皇宫内侍的等级系里,宫女分为五等,内司最高,大监次之。宫女都是从最低等的奚官女做起,慢慢积累年资,等待向上攀升的机会。《北史》记北魏孝文帝改革宫制度云:“置女职,以典内事。内司视尚书令、仆。作司、大监、女侍中三官,视二品。监,女尚书,美人,女史、女贤人、女书史、书女、小书女五官,视三品。中才人、供人、中使女生、才人、恭使宫人视四品。青、女酒、女飨、女食、奚官女视五品。”可见宫女的最高官职是内司(一品),只有一个人。二品就比较多了,荣誉的女侍中,加上部门头领如作司与大监,都是二品。今所见宫女墓志主要出于这个范围。

(3 / 17)
漫长的余生(出书版)

漫长的余生(出书版)

作者:罗新
类型:战争小说
完结:
时间:2019-09-11 07:46

大家正在读
当前日期: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Copyright © 2025 足途中文 All Rights Reserved.
(繁体中文)

联系渠道:mail